关注微信公众号

产教融合公众号

青岛大学:创新推动特色新文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5文章来源:山东省教育厅网站


近年来,青岛大学按照“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以“四个融合”为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学科引领、专业优化、课程提质、课堂改革”为路径,切实推动具有青大特色的新文科建设。

一、优化协同,推进专业“新改造”

牢牢把握“新的专业、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三要点,以质量和需求为导向,学科专业一体化联动发展。一是推动优势学科引领专业发展,建立学科专业“共享共用”资源配置机制,学科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用于支撑高水平专业建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共获批17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国际实质等效认证。二是重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按照质量优先原则,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近五年新增标准化工程专业,撤销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停招哲学等13个专业,人文社科类招生专业由52个压缩到39个,“瘦身强体”效果明显。三是加强学科专业集群式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师范教育+”“经管+”等跨学科集群,推进金融学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和旅游管理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

二、发挥优势,探索培养“新模式”

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理念,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文科与医、工、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全面启动“一院一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立项建设英语语言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等11个人文社科类创新实验班,实现文科基础学科全覆盖,打造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二是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智慧文旅现代产业学院,明确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五大建设任务。三是探索微专业建设,开设智慧金融、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等七个文科“四新”微专业,打造专业、辅修第二专业、微专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

三、价值引领,建构教育“新理论”

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印发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以基层教学组织为支撑,建立“专题讲座+周四集体教研+教学工作坊”制度。2018年以来,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一项,文科类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二是加强教学研讨互动,2022年7月学校落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承办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与来自不同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

四、立体多元,建设文科“新课程”

坚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强化融合、与时俱进”的原则,推进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融合,齐抓共管。一是打造优质课程教材,获批《民间文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拓展英语词汇》等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II》等1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系统动力学》等2套省级一流教材。二是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坚持价值塑造导向,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双创教育、实践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精品+核心+普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三是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化社会的网络课程体系,搭建立体化的课程教育平台、资源平台,服务学生自助学习、自主学习。

五、联学联动,打造文科“新课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一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展,2022年秋季学期学校全面启动“川大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印发《青岛大学“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院(部)成立改革专班,通过思想大讨论推进落实,制定“一院一策”实施计划和“一课一案”实施方案,2023年底,将实现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强化“小课堂”与“大社会”协同育人,开展宪法大讲堂、传媒大讲堂、人文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打造“思政大课堂”“历史双思课堂”等育人品牌。鼓励文科院系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进一步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