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08文章来源:期刊网
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1150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关于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形成系统;我国学者对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内涵、利益相关者分析、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等方面,但还存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研究关注度不高、产教深度融合有待推进等问题,这对学者们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 利益相关者 人才培养 实现路径
当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大方略之一。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总目标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要做到“产教深度融合”。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又再次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该文件是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首个法规性管理文件,为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操作性依据和法律保障。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培育数以万计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专业化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教育基地。在上述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产教融合的目标和行动导向越来越明确。本研究对我国学者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研究建议。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就产教融合的内涵来看,目前国内虽没有形成基本共识,不过学界对其认识却是大同小异。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也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融合,涉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体制构建问题;第二层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侧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目前学者对产教融合的研究和解释基本上是围绕这两个层面展开。在我国,产教融合的前身是校企合作,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还是有区别的,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而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校企合作则是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寻求与企业的联合,是一个以高校为主体的单向过程[3]。
近年来,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松散的、表面的、形式上的融合,《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并强调了“产教深度融合”,这正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的一种目标诉求。“产教深度融合”融的是理念思路,合的是资源要素,关键是协调互动,目的是双赢共荣。产教深度融合应追求“五合”,即理念契合、主体结合、资源整合、机制融合、利益统合[4]。颜文杰等结合地方特色,提出了综合“三位一体”、“四种模式”和“六个融入”的“346”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只有真正理解产教融合的内涵,才能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二、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产教融合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来看,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等几个利益主体。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杜训柏等以校企生三方利益平衡为出发点,从成本——利益的角度,归纳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支出、收益和风险,指出各利益相关方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并探索建立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校企生多方共赢的有效人才培养路线[5]。李彦青根据各利益相关者所受影响不同程度划分,将受“产教融合”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学校和地方政府)、间接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及行业协会)和外延利益相关者(社会组织、社会媒体及社会公众),并且指出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都从自身角度出发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各利益诉求之间又会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产教融合的有序开展[6]。当前,我国的产教融合实践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可以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
三、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从理论上看,产教融合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要素整合有两层含义:第一,企业向学校投入资金,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第二,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劳动人员——校中厂模式,或者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人员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厂中校模式。契约合作涵盖了企业和学校在业务领域的全面合作以及校企双方的能力发挥
[7]。从实际上讲,产教融合必须建立一个让学校和企业双边协同联动参与的良好文化生态机制,宏观上建立区域产业群集合作模式,微观上可参考外联式(共建教育股份公司、共建实训与培训平台、建立企业实训室)和内发式(校办产业型、专业公司型)的合作模式[8]。在实现路径方面:首先双方要理念契合,即共同认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次在办学层面实现校企双元主体结合;第三,整合校企互补的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四,机制融合、协作沟通;第五,利益统合,即给融合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效益[4]。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多样化,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
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有学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就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层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请进来——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9]。产教融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所以应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己任,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结合双方特色和自身优势,搭建高质量合作平台、寻求创新合作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出真正适合学校与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0]。只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解决人才供求失衡问题。
五、产教融合质量评价
自2017年以来,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产教融合的质量,研究重点偏向于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其中有关于产教融合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有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质量研究以及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产教融合质量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领导机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管理、科技服务和合作效果等,通过对上述要素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产教融合的程度和进展情况。明确了影响因素,就可以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姜泽许构建了包含组织保障、课程与教学、毕业生评价、行业协调指导、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等项目的三级指标体系[11],刘鸿飞从产教融合项目申请审批环节、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三方面建立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12],乔万冠等构建ANP-TOPSIS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案例研究[13]。通过对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为提高产教融合质量服务,使产教融合工作更加扎实地推进下去。
六、结论与建议
分析国内研究动态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第一,学界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比较集中,有较多共性之处,但是对产教融合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实证研究较少。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可以把重心放在实证研究层面。第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较丰富,学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关注相对较少,需要学者们给予更多关注。第三,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普遍反映出当前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产业和教育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产教深度融合,丰富产教深度融合层面的研究内容。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教改课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机制研究——以郑州西亚斯学院A项目为例”(2019JGYB51)
参考文献:
[1] 刘剑滨.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68):107-111.
[2] 杨善江. 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 教育与职业, 2014, 000(033):8-10.
[3] 曹丹.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 天中学刊, 2015, 30(001):133-138.
[4] 张健. 产教深度融合的学理、内涵及其实施[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37):1-4.
[5] 杜训柏, 胡杰, 谢荣. 利益平衡视角下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016(004):6-11.
[6] 李彦青.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产教融合[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 000(004):17-21.
[7] 陈年友, 周常青, 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 000(008):40-42.
[8] 丁红玲, 王晶.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9] 刘江. 试论产教深度融合[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05):11-14+18.